海安市侨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南通市侨联和海安市委部署要求,创新思路举措,精心谋划推进,持续织密守望相助“爱心网”、厚植志愿服务“联心侨”,有力推动志愿服务走深做实、走在前列。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交汇点、扬子晚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60多篇次。
一、凝聚共识,着力夯实志愿服务基层基础
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侨联组织履职尽责的重要载体,深入调研明侨情、固本培元强基础,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召开“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聚力赋能志愿之城建设”座谈会,准确把握上级侨联和市委相关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组织侨界代表人士赴义工联、好人馆参观考察,借助市、镇街、村(居)三级侨务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筑牢自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根基。
二是明晰思路举措。组织五轮侨情摸排,精准掌握侨情底数。深入区镇街道、村社区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建议。聚焦侨界群众现实诉求,结合侨联职能和上级要求,认真分析志愿服务工作的短板弱项和改进办法。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细化“联心侨”志愿服务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
三是织密组织网络。优化整合社会力量,强化基础责任单元,成立“联心侨”志愿服务队,举行授旗出征仪式。区镇同步成立13支“联心侨”志愿服务分队。侨联驻会干部、侨联委员、侨社团负责人、侨界代表人士和基层侨务工作者195人首批注册成为侨界志愿者,数量位居县级侨联前列。
二、创新理念,着力构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坚持“大党建”“大统战”引领,将志愿服务融入中心大局,“三化”同步、一体推进,形成整体合力。

一是融合推进制度化。制定《海安市“联心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健全完善侨界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考评、嘉许礼遇工作制度。坚持“党建带侨建、融合共发展”,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全市“党群共建”春风润物、夏月活力、金秋圆梦、冬日暖阳“四季向党”主题活动,党建引领、深度融合。
二是联动实施项目化。召开“联心侨”品牌及志愿服务项目发布会,发布“联心侨”六大志愿服务项目。设立首家机关慈善工作站,争取关爱“侨界空巢家庭”慈善项目立项。侨商总会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华侨摄影学会承办“侨见海安”摄影展等等,推动志愿服务星火成矩、彰显阵势。
三是考核激励品牌化。将志愿服务纳入党建考核,以“大统战”观摩评比为动力,激励基层创新、打造品牌。海安街道“1+3+N”联动服务,李堡镇“520”志愿服务,大公镇“侨企党建联盟”,墩头镇暖侨安侨“四必访”,白甸镇“联心侨”志愿服务卡等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三、实干笃行,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常态长效
坚持以侨为本,深化“联心侨”志愿服务,以“实干家”“贴心人”的担当,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常态长效。

一是联心侨·文明创建。围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定期深入门店商户和居民家中开展创建知识宣传。每周不少于2次,组织志愿者参加“路长制”巡查,维护交通秩序、整治环境卫生、倡导文明行为。广泛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500多人次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汇聚正能量、共绘同心圆。
二是联心侨·助企纾困。开展侨商侨企大走访,帮助协调解决突出问题16件(次)。组织银企对接,推动农商银行向侨商总会集中授信50亿元。召开重点侨企负责人座谈会,指导侨企争取项目扶持和资金补助。在《海安日报》开设“侨企敢干进行时”专栏,宣传推介优秀侨企、杰出侨商,鼓足“敢闯敢干”精气神。
三是联心侨·日常关爱。市侨联班子成员和侨界代表人士人人结对联系重点侨眷、空巢侨眷、困难侨眷家庭,月联系、季上门,办实事、解难题60多件(次)。区镇街道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网格治理,村居“吹哨”、群众“派单”、志愿“报到”,累计帮助兑现“微心愿”186个,有力提升侨界群众的获得感。
四是联心侨·体检义诊。会同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开辟侨胞侨眷就医绿色通道,落实“三优三免”政策。依托区镇中心卫生院,举办义诊咨询、健康讲座21场次,惠及侨界群众1800余人。定期组织老归侨、重点侨领(侨眷)年度体检。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为50多户重点侨眷、空巢侨眷送去检测抗原、口罩、药品“爱心包”。
五是联心侨·慈善救助。用好“侨界关爱基金”和“慈善救助资金”,向重点侨领、侨眷和86户空巢侨眷、21户困难侨眷发放关爱救助金12.7万元。发布《“联心侨”慈善关爱倡议书》,广泛参与慈善捐赠。先后向上海杨浦区侨联、南通大学侨联和海安各交通卡口、村居抗疫一线捐赠款物40余万元,全面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六是联心侨·优抚慰藉。将26位80周岁以上空巢侨眷纳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定期上门服务、问候探访。联合区镇团委、妇联招募青年志愿者100名,开设15个爱心幼托班,破解侨界留守儿童“看护难”。政协侨联组开展关爱侨界“一老一小”协商议事,探索联系服务侨界群众新举措,推动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常做常新、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