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老年人要有“老窝”
发布时间:2017-12-18
 

    当下,评判一个人晚年幸福不幸福,耳熟能详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具备“四有”,即要有老窝、老伴、老本和老友,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有“老窝”。

    老窝,人到老年避寒挡雨的属于自己的住房。环顾四周,老年朋友中不乏住房困惑者,终日闷闷不乐。其根本原因就是没认识到“老窝”的重要性。人也是动物,只不过是个高等动物而已,都需要有个“窝”。“老窝”就是他们多年住惯了的那个“窝”。在“老窝”里有他们早已熟悉的温馨,早已熟悉的陈设,还有早已更改不了的习惯。这一切陪伴着他们走过了大半辈子,也只有这一切才最适合他们的生活。

    许多父母看到子女要买房买车就头脑发热,不仅掏光了家中多年积蓄,还要卖家并产全部投进去,然后搬到子女身边合住。他们自以为从此可以坐享天伦,其实是断送了后路。子女多的,做父母的从此像个游击队员,东住几天,西住几周,始终没个安安稳稳的家。只有一个子女的,不在老家留个“窝”更可怜,一旦儿媳或女婿反目,就连撤退的“根据地”都没有,只好忍气吞声寄人檐下。 

    父母老了,跟子女住在一起,本来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家庭结构,一家三代其乐融融。可是,总有事与愿违的,一些老人在子女家住得并不开心,遭白眼的大有人在,忍气吞声的也不在少数,还有被揩油的,当保姆使唤的,饭菜有个不及时或口味不如意就遭唠叨的……如此等等消受得了吗?如果你有“老窝”,就不怕这些了,可以马上撤退。

    说到底,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未必就是父母的家。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老年人为自己留下退路,留点回旋余地方为上策。

    忘年交张老是幸运的,“四有”齐全,老两口年近九旬,生活尚能自理。子女们相约轮流接父母前去小住,老两口就是不肯,子女们只好一如既往,轮流去看望照料老人。因工作、家务繁忙,子女们车马劳顿,多有不便,对此颇有怨言:接二老来家居住,一家老少朝夕相处,老人可尽享天伦之乐,岂不快哉?

    子女们的拳拳孝心,日月可鉴,但张老夫妇并不领情,“赖”在老窝不走,因问其故,张老语出惊人:充分享受“老窝”特有的自由自在!其实,一般而言,老年人若有“老窝”,而且生活能够自理,就不会主动要求和子女住一起。

    老人和子女住一起过日子,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老人和子女都苦恼,有的甚至会不欢而散。细析之,原因多多。

    思想观念不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老人的思想没办法完全跟上节奏,这样跟子女有很多矛盾的地方,难免会有争吵,对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十分不利。比如,老人生活比较节俭,认为在家吃饭更健康实惠;但年轻人则讲究口味和方便,而不在乎价钱。这样,为了在家吃还是去下馆子都可能有分歧。 

    生活习惯不同。每代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每个习惯都是长时间的累积而成,要想改掉很困难。更难的是,两三代人之间的生活习惯会有冲突。比如饮食方面,米饭你想软一些,年轻人却喜欢硬一点;起居方面,你睡得早起得早,年轻人却睡得晚起得晚。这样一来,双方都不自在,也就觉得生活在一起很累。 

    生活圈子不同。老人和子女住,会影响子女的私人生活,而且这种影响是相互的,老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如果分开住的话,叫上老友到家里喝茶、打麻将都很方便。 

    容易引发婆媳矛盾。婆媳关系是每家最难念的一本经,很多婆媳刚开始关系还好,但相处久了,看到对方的缺点多了,就开始颇有微词。如果老人和子女分开住,婆婆和儿媳见面次数不多,产生矛盾的机会也就自然减少,即便见面时有什么意见,分开一段时间各自冷静了就会好得多。

    此外,老年人长期住在子女家中,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比那些住在自己“老窝”的老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

    老人容易产生孤独感,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相处几十年的街坊邻居,有的亲如家人,相处融洽。如果强行将老人融入子女的生活圈子,到了新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让老人倍感孤寂,会引发老人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因此,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让老年人住在“老窝”,与子女的住处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这样,老人想子女的时候就过去看看。而子女又可以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诚如斯,善莫大焉。

                                                                                                               作者:瞿光唐

                                                                                                               2017年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