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心理赡养”的呼唤
发布时间:2017-12-29
 

    20171221日,老年日报刊发的《老人发广告求“收养”》一文引发关注。据报道,15日,一条微博刷了屏,发微博的宋女士称,她在天津一公交站看到一则八旬老人寻求收养人的广告:寻求收养人八旬孤独老头,身壮实,购物做饭,家务都自己去做,没有慢性病,退休于科研单位,退休金6000元/月,不去养老院,渴望有慈善爱心的人和家庭收养我,养老送终,死后不要骨灰,只求余生善待。青年学生,打工青壮年收养,只要有慈善爱心者均可。

    看到这样的广告,令人心酸。从老人发广告求“收养”的无奈之举中,蕴含着独居老人渴望“心理赡养”的呼唤。

    人都有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需要,需要有人陪伴、有人关心、有人交往。韩大爷退休后长期一人生活,时常感到孤独和寂寞,精神生活也越来越痛苦,正是这种感情需要没有被满足的表现。老人求收养正是凸显了这一点,老人们越来越需要“心理赡养”。  

    如何破解?律师称,老人在法律上不能被收养。而受法律保护的“老有所养”却没有得到子女们的认真践行,老人才想出这不是办法的办法。然而,虽有发微博的宋女士相帮宣传,韩大爷说,自从贴出广告后,有不少好心人打电话来问候了解情况,还有的上门来看望。但,恕我直言,无论如何,老人求“收养”的愿望势必落空。

    亲情、友情是在长期的相互共处、耳鬓厮磨中逐渐形成的。子女之所以能够疼爱父母,关键在于长时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付出,这是一个常年积累的结果。具有血缘关系的子女与父母之间,也难免有情感上的磕磕碰碰,忤逆不孝的并不鲜见,更何况“短平快”发广告求“收养”得来的“有慈善爱心的人和家庭”,萍水相逢,顷刻间能够“余生善待”?诚然,我并不怀疑天底下确有雷锋式的博爱之人,也许,他(她)会首先去安抚那些家境贫寒的孤独老人。

    破解之道有二:一是通过道德舆论压力或法律手段,迫使老人的子女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赡养义务,而绝不能让其置之度外。二是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据说老人曾经住过几个养老院,如今“求收养”显然是因为不满意养老院服务;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化家庭养老。

                                                                                       作者:瞿光唐

                                                                                      2017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