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侨界人物
从贫穷村走到海外的农民企业家——记海门市林西村侨联主席蔡云松
发布时间:2013-10-10 10:23:47
 

  “林西村曾经是出了名的贫穷村,在镇上26个行政村中,林西经常排名倒数第一第二,曾有人把25村、26村当林西村的村名嘲笑。”57岁的蔡云松说往事,感慨颇多。

  当年,林西村人多地少,“穷得丁当响”。许多村民的麦子还没收上来,家里就缺粮了,只好靠政府的救济粮度日。“可就算有了救济粮,做饭依旧是问题。村里人多地少,家里连烧火的柴草都没有。”蔡云松说。

  蔡云松的记忆中,他小时候常去河边刨芦苇根回家烧火,当时,被割去杆做席子后留下的芦苇根也是抢手货,不少村民“抢不到”只好到邻村捡拾废去的棉花壳。

上世纪70年代末,不甘贫穷的林西人开始做生意,手工绣枕头套拿去卖。先是摆路摊,渐渐地从镇里到县里,又到上海、南京。蔡云松也到上海摆摊卖过枕头套,当时,“一对枕头套能赚一块钱,去一趟上海能赚几十块,而在村里干活一天只挣几毛钱。”

  摆摊两年后,蔡云松的枕头套就卖到了东北。自家做的枕套已经不够,就到邻居家拿货。“出去很苦,住最小最简陋的旅馆,吃最便宜的面条。”1980年底,蔡云松肩扛300多个枕套去了趟成都,几天赚400多元。

  这趟生意让蔡云松一下子成了村里的能人,先是做了民兵营长,后来又做了村副主任、主任、村支书。

  199710月,已经做了六七年村支书的蔡云松向镇领导请假,前往罗马尼亚考察,准备下海经商。

  这里的市场显然比记忆中的成都更大,价格比国内高一倍多,蔡云松第一次发的一集装箱窗帘布赚了40多万元,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数字,让蔡云松激动了好久。

  蔡云松每年只能在国外呆一两个月的时间,高额的回报让他成了村里人的榜样。2005年,蔡云松辞去了村支书专心做外贸生意,和许多林西人一样,在国外打出一片天空。

  如今,蔡云松的生意已经在罗马尼亚站稳脚跟,生意交给女儿女婿打理,自己则主要在国内组织货源。今年4月份,林西村成立了江苏省第一个村级侨联,这个昔日的村支书,又当选首届侨联主席。(海门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