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侨界人物
他对地球“望闻问切”
发布时间:2014-3-25 13:49:21
 

    头发短短,戴着一顶鸭舌帽和一副眼镜,穿着一件深蓝色休闲衫,江斌教授发散着一种放松休闲的气息,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言谈之间,一个个英语单词很自然地从他嘴里冒出来。一席谈话,就把者带到了那个充满专业名词的地理信息世界。

    喜欢地理是先结婚后恋爱

    江斌出生于1965年,家住原刘浩镇二北村,父母务农,他有兄弟姐妹4个,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孩子。1984年,江斌考上了武汉测绘学院,读地图制图专业。选择这个专业纯属偶然,老实说,当时是瞎填填的。江斌笑道。大学的地理制图让他感觉很好玩,他非常用功,学习成绩很好。由于家境困难,他还获得了助学金,每个月30元钱基本解决生活费问题。

    1988年,成绩优秀的江斌免试进入当时的国家测绘研究所读研究生,学的是计算机地图制图学和遥感专业。在此期间,他在两三家地图学期刊上发表了几篇中文论文。还想深入学习的江斌于1992年拿到荷兰国际地球科学和地球观测学院博士奖学金,去荷兰深造,研究地理信息系统下的模糊分析和视觉化。当时,语言障碍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困难,幸亏他慢慢克服了。

    说起来,真正对地理信息科学领域感兴趣,是在1992年开始博士研究后,不知怎么自然而然就感兴趣了。江斌直言道。读博士的过程是很辛苦的,需要坚强的毅力,江斌日夜攻读,只要脑子在工作就在研究。虽然是先结婚后恋爱,但江斌很喜欢他的专业。江斌告诉记者,地理信息科学是近20年来才兴起的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新兴学科,目前已应用于各个领域,学科及日常生活,如Google Maps/Earth、搜狗地图、汽车导航等,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 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等进行相关工作。

    对他来说,研究是专业也是休闲娱乐,他乐在其中。他将研究比喻成从水里获取蒸馏水的过程:数据被输入计算机后就叫信息,复杂网络系统等研究方向都是一种信息获取的手段,我们将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转化为知识、智慧,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研究过程中,他遇到不少困难,但他却轻松地一笑置之:我一直在做新的东西,对它很感兴趣,并不觉得困难。”1996年,他在柏林自由大学做博士后,为期1年。1997年,他又到伦敦大学担任研究员,研究城市课题,不是地球表象,而是城市专业化。他说:城市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应用领域。

    他从一个瑞典专家那里获知,耶夫勒大学开设门类丰富的本科与研究生专业。于是,2000 年,他到位于瑞典耶夫勒市的瑞典耶夫勒大学担任地球科学系高级讲师,确定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系统、地学计算与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这些听上去很专业化很枯燥的东西却并不让江斌感觉乏味,兴趣支持着他辛苦地研究下去。他说:我所研究的方向受计算机、手机等影响,而这些东西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因此我所研究的总是处于前沿的课题。

    2005年底,江斌成为瑞典耶夫勒大学的副教授。2006年,他去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和地理信息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因为家在瑞典,他每两个月都要回一次瑞典。20074月,他升为教授。经过3年时间,他厌烦了这样飞来飞去的日子,于是在20089月,他辞职了,又回到了瑞典耶夫勒大学。

    所著书籍成为大学教科书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地理信息科学,让学习这一专业的人能更深入地研究下去?江斌萌生了写书的想法。1999年的春天,当时江斌还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高级空间数据研究中心工作。一天,他通过因特网看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征集书稿的计划,于是就准备了一份写作提纲,暂定书名为《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和可视化工具》,没想到不久就收到出版社同意他的写作计划的答复。此后由于工作更换,江斌忙于新的教学任务和研究项目,直到20002月才真正着手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他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2000年夏天回北京开会,与朋友陆锋和黄波谈起书的事,他们愿意也写一些稿子。于是,2002年,江斌、陆锋和黄波所著的《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和地学视觉化》出版了。 

    《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和地学视觉化》围绕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分析和地学视觉化,较系统地介绍了空间句法的理论、方法、分析工具、应用和扩展模型;探讨了城市网络的分析和建模方法,并发展了基于特征的城市交通网络数据建模方法;介绍了多个体模拟系统及其在空间分析和地学视觉化的应用;讨论了地学视觉化的定义、模型、主要技术要素和应用;介绍了在因特网上实现地学视觉化的技术方法;探讨GIS、虚拟现实和因特网的集成及其在空间数据探索中的应用和针对虚拟世界的赛柏地图。这本书成为北大、南大等多所大学的大学生、研究生教材,地理信息科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城市和建筑学专业科研人员参考读物。

    与此同时,江斌的分类方法等好几个成果被收录在地图学教科书里。他说:以前的经典分类方法不好,我找到了新的更能反映数据特征的方法。

    地图学革命的发起人

    地图学作为信息革命过程和产物的结果,正在经历着急剧变化的时期,有必要对这门学科的本质进行重新考察和重新定义。因此,2005年,江斌发起国际地图学会(ICA)地理空间分析与建模工作组,他担任主席。2007年,他又成为国际地图学会(ICA)地理空间分析与模型委员会主席和发起人。2011年,他是国际地图学会(ICA)地理空间分析与模型委员会第二任委员会主席。他主要负责组织国际会议、专题研讨、出版论文、特刊等,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课题,将信息转化为有用的知识,开发出科学先进的实用模型,造福人类。

    国际刊物《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计算机、环境与城市系统》)是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刊物,是世界上最大的期刊出版社之一,被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主要发表环境及城市系统中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研究论文,一年出版6期。2009年,江斌成为《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的副主编,负责稿件评审和做决定。

    从今年起,江斌还是国际主流学术期刊《PLOS ONE》的学术编辑。《PLOS ONE》是公共科学图书馆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旗下PLOS系列7种采用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OA) 方式出版期刊之一,创建于2006 1220日,是一份在线期刊,以激烈的姿态挑战目前学术界迷信期刊声望和影响因子的现状。《PLOS ONE》是由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和慈善机构支持的非赢利性学术组织,发表的论文分布在50多个学科和交叉领域。据《自然》杂志报道,《PLOS ONE》有一支由200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编辑委员会。

    江斌的生活很充实,看书、实验、参加国际会议、带学生、与别人合作、讲学,其中实验是通过电脑模拟进行的,需要异度空间想象。去年,江斌参加了世界各地20多个国际会议。他每年都回国内讲学或参加学术交流,曾受邀去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大学讲学,2011918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1轨迹数据挖掘与分析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江斌教授主讲,题目为Why Topology and Scaling Matter in Geospatial Analysis。江斌教授阐述了拓扑和无标度概念在地理空间分析中的意义,提出了从几何到拓扑、从高斯思维理念到无标度特征描述的范式转换思路,得到与会专家极高评价。(海门市侨联)